课程游戏化学习资源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动态>教育教学>课程游戏化学习资源> 文章

转自项目群:日志整理——集体教学与游戏

发布时间:2018/12/6 14:51:08 作者:倪翠英 浏览量:1088次

日志整理:集体教学与游戏

15/3/3115/4/22

序号

问题或观点

群组讨论

专家解答

备注

1

课程游戏化的第一阶段是游戏课程化,即立足幼儿园现有游戏,将其纳入逐步纳入幼儿园现有课程。

——盐城初教处

1.游戏的精神是自主、自由,课程可以从游戏中生成,游戏却不能课程化。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游戏不仅仅是途径也不仅仅是过程。

2.应该立足课程,用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

1.游戏课程化了就不是游戏了。

——虞教授

2.如果游戏课程化,教师会去设计游戏,而幼儿的游戏是孩子自主的,会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

——张晖教授

参考《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

2

建议从原晋霞教授关于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规划、使用的角度,开始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让儿童参与资源搜集整理规划使用的全过程,这是比较容易做的。建议不要把老师们坐在办公室里想的或者从教材中摘录的游戏,做课程化的尝试。

1. 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研究游戏与学校课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分离:儿童的游戏活动与其他课程毫无关联。并列:儿童的游戏与教学有关,(或是课程活动与游戏相关),但教师没有做出努力使儿童从这种联系中获益。结合:教师在游戏和课程之间建立联系,并与儿童一起发掘这种联系的学习潜力。

2. 我们还可以考察游戏与课程之间联系的方向性,一方面课程能启发或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儿童的一游戏行为也有助于确定课程内容,范霍恩和诺特等(1993)分别分析了这两种关系。课程导向的游戏。儿童应获得游戏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学习教学知识和技能。课程导向的游戏让儿童能够巩固和联系课程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这些游戏,教师也能了解和评估儿童的学习效果。游戏导向的课程。根据儿童在游戏时表现出来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活动。游戏是教师发现儿童兴趣点的好机会。

摘自《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180页—游戏与课程的关系

3

如何处理集体教学和游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发表一个观点,供大家讨论:让集体教学发生在游戏现场

——厅基教处

集体活动与游戏虽然是两类不同类型的活动,但在幼儿园活动中,应淡化它们的界限,两者渗透的越自然越好。

——实幼曲新陵

顺应孩子需要。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不必扣这些词。当孩子的不认识影响到活动进程时,就有“教”的必要。如果硬要把“教”的过程称为集体教学,也行。

—— 常州银河吴亚英

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利用直接、生动的活动现场,帮助孩子获取有益的新经验。

——宿迁教育局冯鑫

《安吉县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基础性指标》:“探索在游戏中生成教学(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活动,以开展此类现场教学活动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重视发挥集体教学点睛作用。”

在虞老师主编《小小园丁——幼儿园种植活动》一书中,看到这样的案例:某幼儿园小班设计了西红柿种植主题活动,随着植物的生长,孩子们需要进行除草。集体教学就在活动现场生成了:进入场地之前辨别西红柿苗与杂草,但在除草过程中仍有孩子误把西红柿拔掉了,于是老师紧急停止除草活动,再次识别西红柿与杂草。幼儿观察、分辨、讨论、说明。

陶行知: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厅基教处

4

请教在这个西红柿种植案例中,教育契机应当是在拔草现场,还是在拔草活动之后,更合适?

——厅基教处

我们该返璞归真:孩子到幼儿园来,就为了找小伙伴玩.我们就顺应孩子:孩子想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根据这个创设环境、投入材料。把“摊位”先摆出来。而后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需和缺。先这么做着,研究点就会越来越多。——常州银河吴亚英

应该是拔草现场,现场是直接的教育情境。个人感觉不应纠结于“生成”字眼,生成不意味着事后,既然活动现场已经出现问题,为何不抓住时机组织幼儿进行再观察和再分辨呢。

——宿迁教育局冯鑫

“老师紧急停止除草活动,再次识别西红柿与杂草。幼儿观察、分辨、讨论、说明”,暂停了除草活动,在观察、辨别讨论之后仍旧可以完成除草计划,相信孩子们仍旧能保持活动的积极性,不影响预设的除草活动啊。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孩子当下的需要,不必拘泥。

——苏州斜塘实验

我同意唐老师的意见,教育没有标准答案,要不要介入?介入的时间与方式如何?应该不同的现场不同的方式!就像“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

——南京百家湖刘莉

从除草活动受到启发:集体教学活动未必需要每天一节课,排得整整齐齐,而应该更有弹性,随着儿童的活动需要自然产生。不过这对教师的教育机智要求非常高,也对幼儿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教育过程成为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如何让教育管理更加柔性、更加符合教育现场的需求。

——厅基教处

5

想发起一个倡议,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看是否合适,根据“儿童在前、教师在后”,课程游戏化项目倡议实行“教师在前、管理者在后”的管理思路(管理者在后的意思是陪伴和跟进,与教师共同成长)——以观察教师在常态儿童活动中的教育行为为主,关注集体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为何要组织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源于孩子们游戏或生活中的哪些需求),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大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珍惜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拒绝无效劳动,让教研活动发生在儿童生活和游戏活动现场,让教研活动成为生成性的教师学习活动。像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样,选择有价值的教研和培训,扎根自己的教育实践,跟着儿童走,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就请通过各种途径广为传播吧,激励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的一线老师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约束我们自己!

——殷雅竹

给我思路——管理者先革自己的命,再引发教师之变,进而改革课程、变革孩子的学习现场。

——常州银河吴亚英

感觉殷处带领的课程游戏化研究队伍就像一支梦之队,省厅马处长的坚强后盾,虞永平教授等专家的专业引领,诸位出色园长的鼎力相助,骨干力量的积极参与,这将带来江苏学前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从来都不是科技改变世界,而是梦想改变世界。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巨大的潜能,只要有机会,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把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如涓涓细流,汇入到每位教师的脑海中。每天问几个问题:孩子是谁?现在能怎样?应该能怎样?可能还会怎样?我们是谁?我们能怎样?不能怎样?……相信我们这支梦之队,一定会散发出巨大的能量,给全省的教师和孩子们都带来福音。

——泰州姜堰黄翠萍

每天问几个问题:孩子是谁?现在能怎样?应该能怎样?可能还会怎样?我们是谁?我们能怎样?不能怎样?……记住了!!会提醒自己时时去行动。

——常州银河吴亚英

从观念到行动有时还是存有很远的距离,需要我们去有意识地践行。

——宿迁教育局冯鑫

有一位领导曾经说过,我们每天需要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孩子提供什么,孩子获得了什么”,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最基本的指向。

——常州鸣珂巷

如果认同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那教师就不会一味使用注入式教学,牵头孩子的鼻子走,就会放手让孩子自理、自为甚至自律。如果认同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那就要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如果认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那我们就要耐心等待那些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来的孩子,并给速度快的孩子提供继续向上的平台……张教授的发问,让我们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行为都寻找到了依据所在。如果我们总是在做,并搞清楚为什么如此做,那就会越来越坚定自己的专业自信,步伐也就会越发坚实了。否则将仍然处于追风状态,永远找不着北。因此,正如殷处所说,我们怎样学会由教材走向指南,这是一个“细”活,得慢慢地做起来。

——泰州姜堰黄翠萍

管理者先革自己的命,再引发教师之变,进而改革课程、变革孩子的学习现场——说得对,课程改革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并且最终是自下而上的。期待百花齐放,拒绝整齐划一。

——殷雅竹

几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认同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那教师该如何“教”?如果认同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那教室里给孩子表现差异的机会了吗?如果认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那我们看到了吗?

——张晖教授

6

课程建设要解决几个基本认识问题

一线不必纠结这个困难那个不足,根据自己条件,从一个点开始,扎实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方式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坚持下去,会有成效的.拖出萝卜、带出泥。

——常州银河吴亚英

根据孩子需要,时时处处体现游戏化精神,因地制宜,继承,发展,融合,创新,不断构建人本生态的游戏化园本课程是我们真的需要为之付出很多努力的,我们思考和实践的热情真好哦。

——常州宝龙冯雅静

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经验源于活动,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彻底改变课程是教材、是教学的观念,建立以幼儿为本的良好教育生态。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南通崇川教体局

我觉得课程建设要解决几个基本认识问题:首先,没有一个幼儿园是没有课程的,没有课程就不是教育机构了,只是幼儿园的课程来源有别,有的来自一个课程方案,有些来自多个课程方案,有些已经看不出来自哪里,借鉴的课程方案都被改造过了,融合在一起了;其次,改造幼儿园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改造不是改写,是边做边变化,边创新,变融合,改造是从需要出发的,尤其是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为改造而改造,改造过程,就是园本课程形成的过程;再次,改造是需要专业支持的工作,尤其需要深入了解幼儿,深入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让资源和环境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真正让幼儿与环境和资源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最其次,改造在意的是活动过程,在意的是幼儿活动的过程,在意的是资源环境转化为幼儿经验的过程,而不只是书面的文本。只有关注过程,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才能形成,幼儿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最后,课程建设需要立场,当今课程建设的基本立场应该与《指南》一致,那就是在意生活、游戏、经验和整合,让幼儿园课程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

——虞永平教授

除了理论书籍,一些普及型读物也能改变思想,启发思维。犹记《窗边的小豆豆》,教室在公交车里,蔬菜是"山的味道",鱼是"海的味道",在礼堂里露营,每天下午走进大自然,情境、语言都是游戏化的.在原来学校备受歧视的低年级小学生豆豆,由于校长的耐心倾听,居然发表了长达4小时的长篇大论。这些幽默的故事与理论相互映照,会心一笑里加深了对孩子和教育的理解。在教育现场,有无数这样的故事值得记录、思考和分享。对幼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是更适切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是更适切的文本表达。

——南通崇川教体局

7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日更新内容:

1.儿童是什么;

2.生长与经验

——殷雅竹

杜威也主张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应从研究儿童的心理开始,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灌输,而应重视儿童的天赋能力,重视儿童本能、兴趣和需要。

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就是学习。

德国的林间幼儿园,两三名教师带领十来名幼儿,孩子们不分年龄,自由结伴玩耍,但有三条纪律:1.不吃生野的东西;2.听到哨声必须回来集中;3.棍棒不举过头顶打闹。

——花朵幼儿园孟瑾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学习和活动中一旦感受到任务和压力,其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所以对幼儿活动要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

游戏是孩子心灵的维生素,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白天的家。

——常州宝龙冯雅静

国外森林幼儿园,孩子们真的玩得很开心。

——连云港精勤园

太仓教育局上次摘录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中,也说: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通过教授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特殊的环境,准备和安排一系列文化活动。

——殷雅竹

摘录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教育就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

在婴儿出生的早期阶段,所谓教育是指,为婴儿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提供帮助。这就是说,我们不能使用正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似乎每个儿童自身都有一个辛勤而又技术娴熟的老师,……

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他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太仓教育局

8

最近在读专家们推荐的书“幼儿教育的原点”,里面提到什么是游戏,感觉我们有的时候不能在游戏活动中真正体现游戏精神,常常会出现游戏活动是老师给予的,由老师来选择的,老师们在讨论中感觉如果放手太多就会混乱,所以控制太多,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经验分享一下?

我们每周在备课时间会对下周区域游戏进行研讨规划,可是这就需要提前制定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老师们这样操作感觉很有计划性、操作性,我们疑惑这会不会让游戏的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中了?忽略了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宿迁机幼吕英

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

——常州宝龙冯雅静

个人认为确定游戏的目标内容包括主题,都应该在观察孩子游戏的基础之上来确定,通过引导孩子自主讨论之后来确定,同时动员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的准备中来。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无痕的。只有这样孩子们玩的游戏才是孩子们的游戏不是大人的游戏。

——如皋尤素敏

比如我们在进行主题教学,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规划适合的游戏区域,上周中班科学“会动的玩具”,我们就预设请孩子们搜集各种会动的玩具放在科学区里供孩子自主探究,我感觉这也需要老师的计划。

——宿迁机幼吕英

9

射阳教研活动:如何在大班健康活动《我不紧张了》中体现课程游戏化理念?

我想设计活动的游戏化情境,感受紧张的情绪,然后再让幼儿说说紧张的感觉,再去寻找缓解紧张的方法。 行吗

——射阳海通姜微微

此话题被评为★今日最有价值问题★

个人觉得这个活动能否在一日生活中当幼儿遇到这种生活情境时引导幼儿自主体悟、互相交流如何缓解紧张情绪的。

——扬中新幼王海英

同意:为什么要用上一节课的方式,解决孩子的紧张问题?

——殷雅竹

教研活动是围绕集体教学这种形式来组织,还是解决儿童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孩子如果紧张,就去给他们上一节课?

——殷雅竹

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每个孩子恐惧的原因各异。通过集体教育活动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要找到每个孩子的恐惧源,结合心理学知识加以解决。

如采用条件联系法:有人做过试验,一个3岁的小孩见了兔子就害怕,那么以后在他吃饭时,把盛有兔子的笼子放在较远的地方。从此每次在他吃饭时都把兔笼子提出来,而且逐渐缩短他与兔子的距离,结果是小孩不但消除对兔子的恐惧,而且常把小兔放在自己腿上玩耍。 掌握知识法:孩子的恐惧大多是缺乏科学知识,如害怕黑暗,害怕巨响等。当孩子通过游戏懂得了这些现象的特点后就会不再恐惧了。 屡现刺激模拟:孩子害怕打针,于是通过玩“开医院”的游戏,让自己反复接受模拟打针的刺激,心理就逐渐适应这种刺激,而不再惧怕。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要有效促进孩子们某方面能力的发展,其实施途径和教育策略是需要我们慎重考虑的。

——泰州姜堰黄翠萍

其实解决紧张的心理情绪通过一次集体活动是不能的啊!如果在特定的游戏中幼儿出现紧张的这种情绪,这时加以引导,时机刚刚好。

——射阳海通姜微微

很对!看,回到自然状态,大家都很理性的。想想,你们要去制造紧张,然后再去解决紧张,会让孩子们多困惑呀,最后孩子会知道老师是虚假的,教育没有发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

——殷雅竹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女儿从小不知道何为紧张,各种大的活动面前从不怯场。从上了小学开始,考试前会说:我好紧张了。我跟她沟通的时候,了解到是因为同学们都说“紧张”。其实,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多数天性使然,是好奇好动,活泼大胆的。很多紧张的孩子,分析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长过多叮咛“不要紧张”。因此,我个人不建议围绕这个专题采取专门的教育活动,哪怕是游戏式的活动。只要注意观察,发现后,多鼓励,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就好。一定不能让其他孩子有模仿效应。就像我们幼儿园管理,好的做法一定是全园表扬推广,个别老师的不好的言行,私下里谈话纠偏可能更好。另外,教师组织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时,或者孩子们进行展示表演前,不必强调“大家不要紧张”这类的话语。应该是多正面鼓励,要大胆、勇敢,多进行正面积极的榜样示范。

——徐州市教育局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构过程中要把教材中一些不适宜通过集体教学就能解决的内容适时地放到相应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孩子在有切身体验之时再适时引导,让幼儿体悟如何去缓解相应的情绪情感,不能为了教学而教育,也就是我们提倡的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生活化、园本化,让课程更好地为孩子真实的发展而服务。建议在确定教研活动课题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一些易于教师设计和拓展,便于孩子自主探索的开放性的选题,如有用的工具,好玩的绳子等等,一些需要特定的情境的内容不适宜作为限时教研的选题。

——宿迁冯鑫

我想通过这次教研,依据《指南》,教师首先获得的是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年龄孩子情绪情感表现的特征和特点;其次认识到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意义;第三,引导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和引导幼儿情感管路和控制的教育措施。

首先要思考的是教学活动这一形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即对幼儿获得经验、学习与发展的支持。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和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幼儿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在与人和相关的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调整的发展过程。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认知及调节也是随着幼儿的认知水平而发展的。

对于幼儿情绪情感方面发展的支持,教师要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状态和幼儿的体验,适时地引导和帮助。是否要采用教学的形式也值得商榷。如有合适的绘本,在大班引导幼儿阅读,体会主人公的情绪,知道控制和管理情绪情感的一些调节方法,也未尝不可。不过教育决不应以教学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还是要关注生活中幼儿情绪控制与管理的场景、事件、幼儿的行为表现。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认知和管理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这个在《指南》中也是很明确的。

情感体验是自然发生的,设计专门的情境让幼儿发生某种情感体验要慎重!如果造成对幼儿的伤害,那是不可逆的!因为每个个体成长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应激的能力水平、抗挫抗压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研活动可以提前确定主题,教师关注这个问题,可以是读书会、可以是案例分享,也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教师的教育策略等等。

总之,教研活动要以幼儿为出发点,活动一次,应该对幼儿的了解又深入一次,对自己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提升一次。不主张设计专门的活动。

——张晖教授

版权所有©江宁区岔路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宏运大道1902号10幢 电话:025-52102316 | 025-52102171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